本月早些時候,中國公佈了 2022 年的經濟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 3%,低於政府 5.5% 的增長目標。 表現不佳主要歸因於政府嚴格的 COVID 政策,這導致春季和夏季主要城市的封鎖和經濟活動停止。 這些政策在 11 月引發了廣泛的抗議,因為公民對這些政策造成的經濟危害和社會混亂表示失望。 作為回應,政府改變了方針,到 12 月底放寬了對行動的多項限制,例如要求在前往不同城市之前出示陰性病毒檢測或掃描綠色健康碼。 對於許多中國家庭來說,2022 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考驗著他們的韌性,讓他們陷入了經濟困境。 中國家庭能以多快的速度爬出這個洞,對於中國經濟能否反彈並達到目前 2023 年 5.1% 的增長預測至關重要,這是對全球其他經濟體更高增長預測的一個關鍵假設。 我們使用最新數據,可視化中國家庭的經濟狀況。 在四個圖表中,我們描述了中國家庭從 COVID-19 中復蘇經濟所面臨的挑戰。
更多關於:
在考慮中國家庭的經濟安全時,需要注意的是,對於 43% 的 35 歲或以下的人口(約 6 億人)來說,過去一年是經濟壓力最大的艱難時期,他們親身經歷過的不穩定性。 圖1 說明,在這些人的記憶中,失業率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在歷史上是如何糟糕的。 12 月份失業率為 5.5%,低於 4 月份的 6.1%,但仍遠高於歷史平均水平。 12 月份青年失業率(16 至 24 歲的工人)為 16.6%,低於 7 月份的峰值,但仍高於 2021 年 14.2% 的平均水平。 雖然放鬆 COVID-19 限制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這一數字,但我們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實質性的積極影響。 1月初,不少農民工返鄉過年,在就業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返城步伐可能會比較緩慢。
即使失業率恢復到大流行前的水平,也不確定中國家庭對經濟的信心是否會恢復到前二十年所特有的那種肆無忌憚的樂觀情緒。 2022 年 4 月,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首次跌破 100,這一門檻表明經濟前景普遍消極。 11 月,該指數創下 85.5 的歷史新低。 該指數 12 月的讀數可能會有所改善,因為它將捕捉到公眾對全面封鎖結束後的一些寬慰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創傷後,對經濟的信心並不容易恢復。 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恢復過來用了近五年時間,中國消費者可能會經歷幾年類似的後遺症。
2022 年在幾個方面標誌著中國經濟和政治穩定時期的結束,與 1989 年開始時相匹配。在這兩年中,中國公眾通過自發的全國性抗議表達了對政府政策的不滿。 圖 2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經濟和居民收入經歷了歷史性的緩慢增長。 2020 年第四季度,中國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僅增長 2.9%。這是自 1991 年以來的最低增速,當時中國經濟因西方反應的影響而面臨出口負增長中國政府對 1989 年群眾抗議活動的處理。 當時政府能夠通過專注於出口使中國的增長重回正軌,最終在 2001 年底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同樣的老辦法這次行不通了。 中國已經是世界出口的領導者,到 2022 年將佔全球市場份額的 12.3%,而美國的市場份額為 9.7%。 在許多貿易類別中,全球出口市場已經被中國產品飽和。
更多關於:
中國經濟要在 2023 年反彈,政府需要刺激國內消費。 圖 3 顯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因為在大部分城市人口長期處於封鎖狀態下,國內消費崩潰。 現在中國已經完全擺脫封鎖,最新的經濟預測表明中國家庭被壓抑的需求將推動零售額在 2023 年同比增長 7.3%(相比之下 2022 年僅為 1.4%)作為整體 GDP 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然而,要實現這樣的消費激增,中國消費者需要融資方面的幫助。 過去 12 個月中國信貸狀況的收緊讓人懷疑消費信貸是否能夠擴張到足以支持預測者假設的 2023 年消費的快速擴張。這對中國銀行體系構成了結構性挑戰,因為它旨在向大型企業提供信貸,而不是提供消費貸款。 去年,中資銀行 現金充裕但難以貸款 部分原因是大多數銀行的商業模式狹隘地專注於企業貸款,而不是與個人消費者建立終身貸款關係。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家庭不需要銀行系統提供太多信貸支持,因為收入的快速增長和高個人儲蓄率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大多能夠為自己穩步增長的支出提供資金。 然而,情況可能不再如此,因為一些中國家庭可能已經調整了預算以反映未來較低的收入增長潛力。 圖 4 顯示了對中國家庭因 COVID-19 大流行和封鎖而遭受的潛在經濟創傷的估計。 我們估計,與未發生大流行的情況相比,中國普通家庭的消費能力降低了大約 12 天的工資。 這對中國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收入缺失。 根據一個 2021年報告 據央視報導,在中國一線城市,約有 40% 的單身人士大部分都過著支支票的生活。 雖然這種消費能力的下降可能是暫時的,因為 2023 年更快的增長可能會修復大部分經濟損失,但重要的是密切監測經濟數據以尋找復甦跡像或消費者心理的持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