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标志性画面——一张黑白照片中,一名身上带着血迹的学生被一名伞兵军医用棍棒殴打。这是1980年第一张穿过韩国光州一带军事封锁线的照片,揭露了对后来被称为光州民主化运动的残酷镇压。
但是,多年来,这位摄影师的身份一直是个秘密,这位一直保持低调的男子名叫罗庚泽(音)。
出于对军政府及其领导人全斗焕的惧怕,罗庚泽当年不敢声称自己是这张照片以及其他令人不安的光州照片的拍摄者。全斗焕在光州的镇压导致数以百计的人死亡或失踪,是韩国长期反独裁斗争中最黑暗的一章。他的统治于1988年结束。现在,很多韩国人支持修宪,认可光州在韩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不过,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罗庚泽。
在光州接受采访时,现年75岁的罗庚泽似乎并不介意自己未能得到认可。他在光州做了40年的摄影记者,直到2007年退休。但是,那个决定命运的春天的景象仍在他心中萦绕不去。
“韩国民主始于光州,”他说。“我只是为光州市民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罗庚泽1949年出生于光州附近的罗州,是一个农民家庭唯一的儿子,他还有五个姐姐。高中毕业后,他于1967年加入了光州两大日报之一《全罗南每日》(Jeonnam Maeil)。
时任总统朴正熙在干旱时期访问了该地区,碰巧下了雨,两家报纸在头版上用相同的标题称赞这位军事强人是“造雨者”。罗庚泽报纸的主编夸口说,他的标题比对手的标题大。

“我们报社有三个摄影师,但只有两台相机,”罗庚泽回忆。“我们其中一个人一回报社,另一个人就拿上相机出去。”
1979年底,朴正熙遇刺身亡,结束了他为期18年的统治,另一位陆军将领全斗焕夺取了权力。次年5月,全斗焕禁止一切政治活动,关闭学校,逮捕持不同政见者。当光州人民集会反对戒严时,他派出了坦克和伞兵。
5月18日,罗庚泽在郊区参加周日弥撒时,光州的人报告说发生了骚乱。一场为期10天的起义就这样开始了,在此期间,士兵向抗议者开枪,市民用石头和从警察局偷来的步枪还击。
罗庚泽发现市中心弥漫着催泪瓦斯,他没有防毒面具,无法拍照。第二天,他看到一辆广播电台的车着火了。在戒严令的审查之下,当地媒体将抗议者诋毁为“暴民”,但没有报道军方的暴行。愤怒的民众随后还纵火焚烧了两家电视台。
“我害怕士兵,也害怕抗议者,”罗庚泽说。“他们看到记者时,眼里都是杀气。”
罗庚泽躲在一栋建筑的五楼,拍下了街道上发生的一切:一个平民被迫跪在持枪的士兵面前,一男一女被伞兵拖走,头上流着血,一个学生被一个戴着军医红十字臂章的伞兵用棍棒殴打。
罗庚泽跑回晚报报社,却发现报纸无法发表任何关于镇压的消息。当记者整理出一份报告后,编辑们将它没收,还销毁了排版。

“我们看到市民像狗一样被拖走,被屠杀,但却无法报道有关他们的任何信息,”记者们在联合辞职信中写道。
罗庚泽和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编辑决定把他的照片交给外国新闻媒体。
美国合众国际社的摄影师托尼·郑(音)当时正在首尔,两名来自光州的记者偷偷与他取得联系。他们带着两个信封,一个给了托尼·郑,另一个给了首尔的美联社。每个信封里都有罗庚泽以及光州另一家日报《全罗南日报》(Jeonnam Ilbo)的摄影师申福振(音)拍摄的照片。
已经退休、现居首尔南城的托尼·郑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当时只有一些关于光州“骚乱”的简略报道。但这些照片与政府的说法相矛盾,因为它们见证了军方的暴行。
托尼·郑不知道是谁拍的照片,也没有问。他说,为了他们的安全,摄影师的身份必须得到保护。
在托尼·郑向国外传播的几张照片中,第一张就是挥舞棍棒的军医。政府的新闻部长指责他传播了一张“伪造”的照片,一名情报人员警告托尼·郑晚上要小心。托尼·郑没有被吓倒。多年后的1987年,他为路透社拍摄的一张反政府抗议活动中遇难学生的照片,帮助将韩国的民主化进程推向了高潮。
分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