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出口表現顯然對世界很重要,當然對歐洲也很重要。 首先,全球通脹不僅取決於大宗商品價格,還取決於中國的出口價格及其自身的成本動態。
其次,歐盟是與中國一起的另一大出口機器,中國出口能力和競爭力的發展勢必影響歐洲經濟。
中國的全球出口份額多年來一直在上升,直到 2015 年首次趨於平穩,甚至隨著美國主導的對華貿易戰而下降。 然而,在 Covid 大流行的頭幾個月之後,這一趨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為中國在 2020 年第一季度遭遇封鎖,但重新開放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快得多。
在 2020-21 年期間,直到 Omicron 以新的封鎖來困擾中國之前,中國出口經歷了 7% 的年化增長,其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額進一步增加到驚人的 15%。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日益重要的角色是了解自大流行開始以來中國出色出口表現的另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事實上,中國更大的中間產品出口份額表明其他國家的供應鏈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度越來越高。
歐盟的情況顯然也是如此。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是太陽能電池板,中國已經擁有全球 80% 以上的出口份額,還有電動汽車電池,甚至是其組件和關鍵材料。
話雖如此,Omicron 以及之後的全球經濟放緩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衝擊波。
首先,Omicron 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加上中國政府直到最近才決定維持“零 Covid”政策,導致在上海等最嚴厲的封鎖期間出現了許多供應鏈中斷。
與零 Covid 政策相關的生產和物流問題的後果之一是,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格飆升,加劇了全球乃至歐洲的通貨膨脹。 另一個後果是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延遲交付,對供應鏈的運作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從那時起,美聯儲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利率迅速上升,再加上烏克蘭戰爭和相關的能源價格飆升,使美國和歐洲經濟更接近衰退.
週期性的低迷使中國 12 月份的出口增速降至 -9.9%。 這種出口負增長可以被認為主要是周期性的,但不僅如此。
隨著公司遷出中國,全球供應鏈正處於重組之中,首先是出於成本原因,還有地緣政治因素,以及直到最近與零新冠疫情政策相關的流動限制。
最後,由於中國從零疫情政策中迅速重新開放,新的一年以積極的基調開始,但這並沒有改變中國出口的趨勢,仍然非常不利。 問題是它是否會改變投資者的情緒,不僅是國內投資者,還有國際投資者。
到目前為止,投資組合流量明顯正在回流中國,但對外商直接投資仍存在很大疑慮。 歐洲商會的大多數調查尚未真正反映重新開放的情況,因此很難衡量已經在中國開展業務或首次考慮在中國投資的外國公司的情緒。
事實上,在整個亞洲,東盟和印度在 2022 年上半年的併購交易價值大幅超過中國,中國在亞洲已完成交易總額中的份額跌至 13%,為亞洲最小。
總而言之,由於重新開放,2023 年對中國來說肯定會比 2022 年更好,但這並不意味著出口表現將延續目前的勢頭。 相反,人們可以想像,隨著國內消費的回升,中國將增加進口,而不是出口,因為全球需求正在減弱。
此外,東道國——當然是歐盟國家——對被認為過度依賴中國進口的情況越來越感到不安,尤其是在關鍵投入方面。 太陽能電池板或電池的關鍵材料顯然就是這種情況。
隨著各國通過尋找其他進口來源或生產回流來做出反應,中國的出口可能在中期受到傷害。 至於外國直接投資,鑑於對中國結構性減速的預期以及中國越來越缺乏政策可預測性,可以預見在重新開放的積極影響之後會出現逆風。
Alicia García Herrero 是 Natixis 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她還擔任歐洲智庫勃魯蓋爾的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