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站在北京故宮裡咧著嘴笑。 時值嚴冬,他的一隻手深深地插在長大衣的口袋裡,以防寒。 另一個抓住了可口可樂玻璃瓶的明顯輪廓。
今天,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軟飲料,隨處可見。 但在 1981 年,當這張照片由普利策獎獲獎攝影師劉香成拍攝時,它才剛剛進入普通中國人的手中。
“這些變化(起初)很微妙,除非你住在那裡,否則你不會注意到,”他在香港家中接受采訪時回憶道。
早些時候,他曾在廣州的珠江沿岸拍攝過為毛澤東悲痛的人們。 正是在這裡,他驚訝於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他在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所見的中國截然不同,他在災難性的大躍進運動中長大——一系列失敗的工業化政策——然後回到香港作為一個孩子。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這個國家繼續遭受普遍的飢荒和貧困,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動盪歲月。 但在中國領導人去世後,劉說,“突然之間,人們的腳步看起來輕了一點,他們的肩膀下垂了,他們的臉看起來更放鬆了。”
這將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相對自由的時期——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在日常生活方面,劉都用坦率的鏡頭捕捉到了這一點。 當時的一張照片顯示了一位整形外科醫生和他的客戶在整容手術後。 另一張描繪了人們聚集在北京的“民主牆”,他們在那裡寫下了現在無法想像的對政府的批評。
他說,這是中國“走出毛澤東的陰影”。
“味道一般般”
1978年12月,可口可樂成為自共產主義革命以來第一家獲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外國企業。 同月,北京和華盛頓宣布中美關係正常化,鄧小平以“門戶開放”政策啟動了中國的轉型經濟改革。 (可口可樂於 1920 年代首次引入中國,但在 1949 年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政府被迫與其他外國公司一起離開)。
劉在北京拍攝了一家合資裝瓶廠的開幕式,捕捉到可口可樂董事長羅伯托·戈伊祖塔和中國貿易官員喝可口可樂並高舉瓶子大喊“乾杯”(乾杯)。 然後他心想,“現在我在哪裡可以找到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享用這種(飲料)?”
他前往遊客絡繹不絕的故宮,很快發現一個叫張偉的人在小攤上買可樂。
“我記得他喝過這種糖漿可樂時說:‘味道一般般’”劉說,最後他以故宮風景如畫的樓閣之一為背景拍了幾張照片。
對可口可樂本身的反應可能平淡無奇,但這張照片完美地捕捉到了當時許多中國人的好奇心和開放心態。
“作為一名攝影師,我當然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這個穿著無處不在的 PLA(人民解放軍)外套的人是第一批嚐到它的人之一,”他說,並補充道:“但我沒有。”沒想到它會成為中國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它明顯擁抱新的和外國的——思想包含在大多數美國人的飲料中——這一形象與今天的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那裡與美國的關係處於歷史最低點。 習近平的民族主義議程引發了對西方越來越多的仇外態度。
“我意識到我在 20 世紀最後 25 年所做的故事(將)在 21 世紀繼續具有相關性,”劉說。
“尤其是關於中國的故事,我從不懷疑這些照片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即使這段記憶不斷被重新編輯……照片的好處是你不能重新編輯它。它成為人們腦海中烙印的圖像。”
上圖:一張 1981 年北京紫禁城內拿著可樂瓶的男子的照片,由劉香成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