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 2023 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大相徑庭。 雖然國際組織和國外的中國觀察家預測增長 4% 是合理的,但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認為增長 5-6% 的可能性更大。
這場辯論與對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假設有很大關係。 可以使用許多模型來估計潛在增長率,但最簡單和最可信的是索洛模型。
根據該模型,一個國家的GDP增長率取決於其淨資本存量增長率、人口規模和全要素生產率。
中國人口現在已經停滯不前,其資本增長取決於國民儲蓄。 在這一點上,中國具有優勢,其國民儲蓄佔其 GDP 的 45%。 中國淨資本存量是GDP的3.6倍,折舊率為5%。 這意味著其每年的節省轉化為淨資本存量 7.5% 的增長。
資本積累帶來的GDP增長將是其中的一半,即3.75%。 以往研究發現,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0-40%。 據此計算,中國2023年的潛在增長率在4.7-6.3%之間,符合中國經濟學家的預測。
但在 2023 年實現這一潛在增長率的過程中,中國面臨著多項挑戰。
首先是如何 Covid-19 大流行將繼續發展. 中國當局於 2022 年 12 月初取消了該國嚴格的零新冠病毒政策。感染在大多數省份迅速達到頂峰,但旅遊和零售業很快反彈。
不確定性在於第二波感染是否會在春季到來,以及會有多嚴重。 考慮到這種不確定性,我們不應期望今年前兩個季度出現高增長率。
中國政府應該為第二波感染做好準備。 這包括促進疫苗接種、增加 ICU 容量和補充醫療用品。
第二個挑戰是外部需求下降。 中國經濟增長的瓶頸明顯在需求端——平均有20-30%的產能閒置。
過去三年,中國政府嚴重依賴投資拉動需求。 但這項投資的增量回報正在減少。 近年來,資本形成最多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了2個百分點。
在這三年裡,出口為維持中國的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隨著全球經濟對衰退的擔憂越來越大,外部需求可能在 2023 年減弱。中國必須轉向國內消費以產生足夠的需求 保持增長.
這導致了 2023 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第三個也是最嚴峻的挑戰。在 Covid-19 之前,國內消費在大多數年份都增長了 7%。 國內消費佔 GDP 的比重從 2010 年的 48% 上升到 2019 年的 55%。但在過去三年中,國內消費放緩。
中國要在 2023 年達到 5.5% 的潛在增長率,消費增長至少需要佔其中的 3.5 個百分點。 這需要至少6.36%的消費增長,這絕非易事。
有兩個因素將有助於促進消費。 一是疫情過後消費者信心的恢復。 這可能有助於釋放家庭過去三年積累的過剩儲蓄。 從恢復速度來看 旅遊和零售業 在第一波感染之後,有理由相信消費將在 2023 年反彈。
另一個因素是房地產行業的穩定。 由於政府試圖防止過熱,房地產行業在 2022 年經歷了大幅下滑。
中國政府於 2022 年底開始扭轉政策,現在鼓勵地方政府支持該行業。 因此,房地產行業應該會在 2023 年停止下滑,這將對消費產生積極影響。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仍不足以產生 6.36% 的國內消費增長。 中國當局已將促進消費作為 2023 年的重中之重,並可能以此為目標出台更多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已發行優惠券以幫助促進消費。 消費券相當於價格折扣,多數情況下可兌換指定消費20%的折扣。
問題是這些優惠券計劃的規模仍然很小。 在一個經濟價值 7 萬億元人民幣(約合 1 萬億美元)的省份,最新的優惠券計劃僅價值 2 億元人民幣(約合 3000 萬美元),規模太小,無法產生任何顯著效果。
初步測算,消費券支出佔GDP的1%,GDP增速將提高0.78個百分點。 前提是優惠券可以購買的商品沒有限制——目前,優惠券只能用於指定的商品。
優惠券還可以幫助增強人們對中國政府對其促進增長政策的承諾的信心,並可能因此帶來額外的消費增長。
如果中國要發揮其 GDP 增長潛力,政府將需要繼續推進這些促增長政策,並進一步努力促進國內消費。
姚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這個 文章經許可再版,最初由東亞論壇出版,該論壇基於 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 在 亞太學院 在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