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12 月 7 日(路透社)——歐盟委員會周三表示,它已要求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裁決小組,這是與中國的兩起貿易爭端未能雙邊解決後的下一步。
這兩起爭端均於今年年初提交給世貿組織,涉及據稱中國對貿易的限制。 歐盟公司使用外國法院的權利 保護他們的高科技專利和與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的貿易。
負責監督歐盟 27 個成員國貿易政策的歐盟執行官表示,這兩套措施都對歐洲企業造成了極大損害,其中針對立陶宛的措施擾亂了歐盟內部貿易和供應鏈。
委員會正式要求在世貿組織與中國進行磋商,這是向世貿組織發起挑戰的第一步。 這種磋商很少能解決爭端。
這位歐盟高管表示,世貿組織專家組可能會在 2023 年初成立,並指出專家組的審理時間最長可達一年半。
中國商務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將按照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程序處理歐盟的貿易爭端請求。
專家組提出要求之際,歐盟正在審視其對中國的立場,將中國日益視為競爭對手和體制對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導致 歐盟領導人表達關切 關於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中國在衝突上採取了更為中立的立場。
美國和歐盟 召開第三次部長級會議 他們的貿易和技術委員會 (TTC) 週一舉行會議,旨在加強監管合作並形成針對中國的統一戰線。
一位歐盟官員表示,請求的時間與 TTC 無關,但反映了建立這兩個案例所需的工作。 在立陶宛案中,中國的許多行動都不是公佈的措施,這通常是WTO訴訟的焦點。
立陶宛爭端源於中國自 2021 年 12 月起降級與這個擁有 280 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國家的外交關係,並在中國允許台灣在維爾紐斯開設事實上的大使館後迫使跨國公司與其斷絕關係。
該委員會表示,中國還根據植物和食品安全規定,在沒有證明禁令合理的情況下,對從立陶宛進口的酒精、牛肉、乳製品、原木和泥炭實施了進口禁令。
中國外交部周四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有關中國針對立陶宛採取“歧視性措施”的指控純屬捏造。 它沒有詳細說明。
在另一起案件中,歐盟委員會表示,中國法院自 2020 年 8 月起發布了“禁訴令”,阻止歐洲公司在歐盟法院等非中國法院就標準必要專利尋求補救。
歐盟委員會表示,中國製造商利用禁令向專利權人施壓,要求他們以更便宜的價格獲得歐洲技術。
Philip Blenkinsop 報導; Eduardo Baptista 在北京的補充報導; 由 Robert Birsel 和 Kim Coghill 編輯
我們的標準: 湯森路透信託原則。